近代歐洲如同世界的縮影:一個病入膏肓的青年。
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,素有歐洲憲兵之稱的俄羅斯帝國瀕臨內戰,國土人民分裂成帝制與共產兩個派系。在世界各國聯合干涉下,沙皇派軍隊一度取得優勢,又因為外援轉向,敗給了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共產軍隊。各國不願見到俄羅斯再度強盛,試圖將俄國狀態導向長期內戰,以期將之逐出強權之列。
就在如此吊詭的局勢中,沙皇派以聖彼得堡為中心、保有中央及西方領土,蘇維埃俄羅斯則在遠東、西伯利亞及高加索擴張勢力,雙方內戰不休,直到納粹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。帝俄白軍與蘇俄紅軍首次在納粹風暴下攜手合作,儘管如此仍是場硬仗,瑪麗安娜大帝一度棄聖彼得堡東逃。
當歐洲各處戰線開始逆向逼近德國,擊退了納粹軍隊的俄軍有了共同卻不相讓的目標──佔領柏林──第二次俄國內戰於焉爆發。
由於世界強權皆因大戰陷入疲困,無力介入帝俄與蘇俄的紛爭,在衛國戰爭中收復多數重要戰略據點的白軍佔盡優勢;紅軍完全喪失南方領土,共產軍隊多數退至西伯利亞,少數冒險西進,與南斯拉夫軍隊會合挺進柏林。
西元一九四五年,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全面投降,從戰爭中獲得解脫的列強開始有餘力處理軸心國並干涉俄國內戰。以美、英、中、法為主的同盟國承認蘇俄領導者約瑟芬‧史達林為正統的俄羅斯代表,亦邀請其參與戰後處置。
這項消息傳回聖彼得堡,瑪麗安娜大帝極為震怒,一方面增兵西伯利亞圍剿共產黨,一方面派出軍隊挺進柏林。美軍及西歐同盟國軍隊聞訊,給予苟延殘喘的蘇俄紅軍相當充沛的物資、允諾劃分德國一半領土給紅軍,並默認紅軍在南斯拉夫諸國的徵兵行為,使其再度壯大。
同盟國的做法為多數國家帶來安寧,卻迫使中歐、東歐及巴爾幹半島陷入長達四十五年的戰亂。然而在西方世界精密的輿論操作下,俄羅斯了背負這項罪名。一部分歷史學家批評此乃「為圖利益,以令人不齒之手段延續歐洲戰爭」,俄羅斯與西方世界的裂痕越發加深。即便二十世紀末白軍在柏林擊潰紅軍、完成俄羅斯的統一並開始計劃性地撤出中歐,也挽不回降至冰點的國際情勢。
二十世紀的全球型戰爭為人類文明帶來最後一片拼圖,但是拼圖盤的中央卻被人類取下好幾塊,地球的樣貌始終沒有完成。
如今中歐紛亂再起,歷史巨輪盛著戰火為文明譜寫新的一頁──